第121章:万事俱备只欠东风(1 / 2)

/p

如若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。/p

唐灭北漠突厥对于整个华夏的意义有多大。/p

这是华夏历史上,又一次热血澎湃的征战。/p

不仅仅是要战胜一个欠下累累血债的强敌。/p

更要吹响一个民族历经苦难战乱后,再次崛起于世界的号角。/p

作为一个自南北朝起,就长期侵扰中原的游牧帝国。/p

华夏与突厥之间,不仅仅是血海深仇这么简单。/p

隋末农民战争里,正是野心勃勃的突厥,处心积虑扶持了几大北方政权,才导致了这场惨烈内战的旷日持久。/p

大唐统一南北后,又是突厥的暴烈南侵,再次重创艰难复苏的华夏民族。/p

从唐高祖李渊起,大唐将士在各个战场上,就不停惨遭突厥的追打。/p

步兵为主的华夏军队,面对拥有强大冶炼技术和先进战法的突厥铁骑,一度到了苦不堪言的挨打地步。/p

对于李世民来说,突厥更是烙印在他灵魂上的耻辱。/p

当年,他背负弑兄骂名,准备打造钢铁强国。/p

谁知皇位还没坐稳,就被突厥给了个下马威。/p

在内战当中,百战百胜的大唐。/p

不知为何,在突厥人的面前就变成了泥捏纸糊的。/p

甚至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李承乾都看傻眼了。/p

大唐究竟是怎么输的?/p

怎么稀里糊涂的酒杯突厥给打的溃不成军了?/p

从边境一路输到了长安渭水。/p

如若不是李世民临危不乱,在渭水河边怒斥颉利背叛盟约。/p

之后又有大唐将士浴血奋战,终于悲壮的顶住突厥疯狂攻势,这才使突厥收敛骄狂。/p

再收下大唐大笔金银财宝后得意洋洋撤军!/p

可所有亲历过战争的文武大臣乃至百姓将士都明白。/p

突厥这次撤退,只是一次短暂的休战。/p

正如李承乾对李靖讲的那样,突厥人的特性就宛如狼一样凶残。/p

要么就把他打死,要么就不要打。/p

否则,等到突厥下次饥肠辘辘时,势必会卷土重来。/p

割肉喂狼从来换不来和平,太平生活,只有铁与血才能换来。/p

李承乾清楚地记得,在突厥撤军的那一日。/p

李世民抱着他站在城头,只说了八个字:“将欲取之,必固与之。”/p

至那以后,李世民励精图治。/p

尤其是军备建设,更是红了眼的抓紧。/p

李世民不仅亲自和士兵们一起练习骑射。/p

更再造了一支强大的骑兵军团。/p

于是,这一年。/p

李世民以突厥出尔反尔派人行刺大皇子与嫡公主为由对突厥宣战。/p

早已憋了一口怨气的大唐男儿,怀揣着复仇的热血出发了。/p

不战胜突厥,大唐的边患就不可能根除。/p

不战胜突厥,大唐百姓就不可能真正休养生息。/p

实际上这场战争,已经不是为了李世民或者是为了某个人了。/p

这场战争,就是为了捍卫华夏民族历经苦难博得的重生机会。/p

这个机会,谁也拿不走。/p

突厥,更拿不走。/p

兵分六路,四路出击,几乎云集了唐初华夏民族所有的战场精英。/p

李靖、柴绍、李勣、李道宗、薛万彻、尉迟敬德、秦叔宝、张宝相等等全是听过隋唐题材评书就熟悉的闪亮名字。/p

甚至还有苏定方这样,昔日曾和大唐王朝血战到底的内战死仇。/p

此时此刻,这些华夏的军人们,完全放弃了昔日的仇怨。/p

他们共同站在一面战旗下,执行着同一个命令。/p

反击突厥!/p

……/p

这一夜,李靖率领三千轻骑,就隐藏在草原的某处黑暗中。/p

他们用棉布包裹马蹄,让战马在冲刺时不会发出那么剧烈的声响。/p

人群前头的苏定方轻轻抚摸战马鬃毛,看向李靖。/p

“将军,我等何时进攻?”/p

“等信号。”/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