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5章 东方之行(下)(2 / 2)

非洲建国记 诡术木偶 1504 字 2个月前

这位同学原时空从清国到民国都是政府官员,行事周密灵活,可以交托重任。

他们这批留学生自从去年九月份被清国勒令回国后,被关在上海的一家旧学堂里软禁了小半年。

1月底的时候才放出来,刘家照获得自由后就立刻打电报给鲸湾那边,鲸湾又给香港这边发电报。

香港又追到汕头这边,最终石锦堂和刘家照联系上了。

联系上以后,石锦堂就交给了刘家照一个任务。

就是去他的老家鲁省济宁州找找他的“家人”。

虽然穿越了这么久,但是石锦堂从没有和原主的父母有过联系。

之前可以用保密当借口,如今他到了清国,再不联系就说不过去了。

刘家照已经接令行动快1个多月了,应该快来了。

石锦堂一边在汕头监督商馆的修建工作,一边让人招了两个老中医过来。

招老中医不是为了看病,而是为了配药。

配制的自然是对热带地区,以及非洲原始环境都极为有效的清凉油。

这种药油在原时空,要到二十世纪初才会被福建人胡文虎发明出来。

他此次到清国这边,也是因为这种药油的原料在清国这边货源足,价格又低廉。

而比清凉油更加厉害的风油精,暂时不太可能“发明”出来了,因为风油精涉及到合成香汀油。

以这个时间段,化学方面最前沿的水平,应该也不太能弄懂这里面的奥秘,只能放到后面再说了。

清凉油主要成分是薄荷脑、樟脑、桉油、丁香油、石蜡。

这些油汀类原料大多是现成的,至多稍作加工就能充当原料。

难点在于各种材料的比例,这需要专门的人调配实验。

石锦堂的先知优势加上老中医的丰富经验,一个月不到就制作出了大批成品。

石锦堂让石明等人尝试一下,确定有效后,立刻吩咐南华商馆的人大批量采购原料。

采购来的原料带一部分回西南非洲,一部分留在这边继续生产。

这种药品将会是汕头南华商馆的拳头商品,既能打响招牌又能赚钱,双赢。

这样每次运送移民时还能带一批产品和原料回西南非洲。

这种药品耗费不高,但是疗效显著,实乃是居家必备的良药,成为爆款指日可待!

南华商馆的招工并没有对汕头这边的华工市场造成多大反响,毕竟他们一次也带不了多少人。

刘家照在四月底的时候终于赶到了汕头,同时他带回了一个噩耗。

石锦堂的老家-鲁省济宁州嘉祥县赤湖镇石家,在丁戊奇灾(1876年-1879年)年间遭了荒再加饥民冲击,人丁俱都死绝。

闻言之时,石锦堂当即“昏倒”。

吓得石明等警卫把石锦堂团团围住,赶忙叫来了帮着研究清凉油的老中医,帮着扎了两针,石锦堂才缓缓醒来。

继而放声大哭,如此“恸哭”了三天,石锦堂才走出了屋子。

亲卫之人俱都神情哀婉,生怕石总想不开再有个闪失。

石锦堂这几天功夫虽然“神情憔悴”,但精神还好。

他缓过来了!

他把“父母亲族”的牌位都安放好了,就带着人登上了“金山镇号”。

“金山镇号”额定载人655,在汕头装载了700名华工。

又在香港装载了200名警察局抓捕的“重刑犯”,以及柳银环、曹雄的戏班子后开始返航。

求追读,收藏,推荐票,投资,谢谢!

感谢书友、书友20171128222350477、20170730111135945月票支持!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