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7.第125章 朕本来挺喜欢你的(2 / 2)

不信也不行啊,皇宫里突然冒出的几千兵马可不是吃素的,他甚至还看到了传说中的鄂国公尉迟恭。

关于藩镇还有国家改革的问题,并不是现在主要的矛盾。主要的矛盾正在长安城外耀武扬威,准备一举冲进这个让他们魂牵梦萦一百多年的繁华都城的吐蕃兵。

李豫令人带着鱼朝恩和李辅国的首级,用叔祖提供的干冰镇上,前去徐州安抚李光弼;又让人绑着骆奉先,带着程元振的首级,前去朔方安抚仆固怀恩。

李光弼当即表示,即便是死也愿意率军勤王。而仆固怀恩在将骆奉先凌迟之后,选择派一万兵马前往长安,自己却没有轻举妄动。

实际上是他有点怕死,毕竟这次吐蕃人入寇和他的挑唆离不开干系。如果朝廷真的追究下来,他不死也得脱层皮。

李豫又起复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,令儿子李适为关内元帅,前去咸阳募兵。

可怜的郭子仪自从之前被罢免回京城暂居,他的部曲早已离散,等到接受诏书为关内副元帅时,郭子仪麾下只有二十名骑兵。

但他的忠心是无可置疑的,接到命令之后,他马不停蹄地赶往咸阳募兵,准备解救长安于危难之中。

对此他还有些欣慰,至少皇帝没有像他爷爷一样仓皇逃窜,倒也是值得安慰的事情。

可他哪里知道,如果没有李世民的话,李豫的速度恐怕比香港记者还要快。

李豫亲自前往城墙,安抚臣民,并且表示誓与长安共存亡。百姓们看到皇帝如此表决心,纷纷表示愿为陛下效死。很快,一部分由长安百姓动员起来的支援防守城墙的队伍便集结起来。

然而百姓们并不知道,跟在李豫身后的两个人,只要他敢说一个不字,肯定就是一顿毒打。

第三天,吐蕃渡过渭水,准备对长安城发起强攻。

李世民早已令人在四面城墙上架设了八门大炮,虽然准头差点了,但吓唬吐蕃人绝对是够用了。

根据吐蕃人掌握的信息,长安属于一座空城,根本没什么兵力在其中。然而开始攻城之后才发现自己被骗了,长安城内不仅守军众多,而且有一座奇怪的“法器”,它的声音像雷鸣一般巨大,威力如同神灵降下神罚,喷出的奇怪圆球只要沾到非死即伤。

吐蕃人胆怯了,其实本来就是奔着有枣没枣打一杆子的态度。既然长安城有充足的防备,他们在权衡之下选择了退却。

实际上历史上也是这般,吐蕃军队总共在长安烧杀抢掠了十五天,后来光禄卿殷仲卿率两百骑兵直接渡过铲水,引得吐蕃惊惧,以为郭子仪的主力过来了,于是便率军退走。

郭子仪总共就带了四千人,听到吐蕃逃跑以后率军擂鼓向长安城进发,做出声势浩大的样子。殷仲卿趁势一鼓作气进入城中,将剩下的吐蕃兵全部吓跑,可以说这次长安的两次易手十分具有戏剧性了。

紧接着,吐蕃便被赶来的李光弼和仆固怀恩所部追上,与募得三千骑兵的郭子仪会合一处,斩俘两万余人。

李世民并没打算将自己的天策军派出去,本身他就是来帮忙的,再说李豫又不是没办法自己解决。

好在李豫这个年代还不像他之后的那些个皇帝在位时期,藩镇还没有形成尾大不掉之势,尚且在可控范围之内。李世民对于藩镇问题,也是头疼不已。在他看来武力征讨藩镇只是治标不治本,不将制度彻底改革的话,藩镇问题就如同按下葫芦浮起瓢,这边灭掉那边兴起。

看出李哥正在头疼,李清不由得关切地问道:“李哥,怎么了,看你捂着脑袋,头风病犯了?”

“唉,还不是在考虑日后的事情?”李世民以手扶额:“从他李豫的这个年代,我就能推测出后世的帝王治下,藩镇是如何尾大不掉!”

紧接着他忽然放下手,两眼亮闪闪地看着李清:“贤弟可有良策?”

李清闻言,摸出电钻:“需一千万。”

“?”李世民不解地看着那滋滋作响的电钻。

见李世民接不上这个梗,李清摊摊手,对他说道:“我只是能带你看到问题,并不能给你提出实质性的建议解决问题,不然的话还要你这个唐太宗干甚?”

“是为兄孟浪了。”李世民唉声叹气,每次一想到那些个藩镇,他就止不住地头疼。

见李世民难受得紧,李清忍不住说道:“其实最大利益化的方式,便是能够通过对外的重大胜利,像耗材一样把这些藩镇兵彻底消耗掉。然后再通过吸纳这些百战老兵,以他们为基干强化朝廷禁军,一步一步地把主干强化起来。”

“说起来容易,可做起来就难了。”李世民忍不住叹道:“若是藩镇能够听调,让他们去和吐蕃人硬碰硬那不是更好?”

“说到底就是一个价格的问题,话又说回来,其实大唐也应该迁都了,”李清打开地图,指向长安的位置:“你瞧,长安由于气候变化以及人口负担加重,实际上并不适合继续作为都城存在,关中地区的资源供给起这么庞大的都城也属于捉襟见肘,于是在唐以后的后世帝王选择了定都河朔之地。”

“河朔苦寒边塞之地,怎堪成为都城?”李世民不禁下意识地皱眉道。

“你可能有所不知,从后世元世祖至元四年定都这个位置以后,差不多将近做了七百年的首都。”李清笑笑,继续和李世民说道:“一般来说,国家的首都都定在重心的位置。这个重心,指的是国家的资源、人口与利益版图的重心……”

“那按照你的理论,都城应该定在江淮地区。”李世民眼中精光闪烁,指着地图上的江淮地区说道:“自从两晋以来,江淮地区逐渐成为经济重心,为何不选择定都在这里呢?”

“李哥啊,这里已经是经济重心了,你还要把他搞成政治重心,那北方你不要了?”李清呵呵一笑:“当然,都城应该是随着实际需要不断变化的,大唐一开始定都长安,一方面是因为长安四面环山易守难攻,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功勋旧贵的势力范围在关中,需要团结他们去抗衡中原的豪族。”

“自从唐朝灭亡以后……”

这话一说,李世民的脸色一下黑了起来。

“豪族在各代帝王、安史之乱、黄巢起义等等多维立体的打击之下,逐渐消散殆尽,中原王朝的内部威胁也就没有了,而矛盾也变成了农牧关系的矛盾……”

(求月票)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