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8章 诸葛(2 / 2)

而童子郎,干脆就是官方盖章认证了。

既然是扬名的好手段,那么就避免不了有人上下其手,买通考官、虚报年龄……种种手段,不一而足。

对于太学生的考核,蔡邕效仿策试时的手段,当天出题当天考。主要的考核内容是《论语》,对于蔡邕来说信手拈来。

太学的五经是不包括《论语》的,也可以说对《论语》的了解是成为太学生的基础,连这点基础都没有,还怎么更进一步地研究经学?

过了这一关,便有资格成为太学生了。

按照蔡邕的规划,到了这一层,会根据家世来决定是否要免除赋税。这波因为政策而产生的招生热势必会带来太学生数量的增加,虽然还未有定数,但达到巅峰期的三万太学生也不是不可能。

若全都免除赋税,国库实在伤不起。

对于大族豪强来说,赋税不过是毛毛雨,就算不免除,太学生的名额同样能起到安抚的作用。

相较于难度偏低的太学生入学考试,童子郎的考核却不同,因为童子郎的要求是年少而通一经。

这就比《论语》高出一个档次不止了,如此,才能称得上的神童。

可每天就着《论语》出新题倒不麻烦,可若是为着人数不多的童子每日专门出五套新的五经试题……那蔡邕也别想干别的事了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在外治学的郑玄被蔡邕拉了进来。

童子有没有真才实学,甚至都不用笔试,与郑玄谈一谈对经典的见解,便足矣了。

不过郑玄还是很正式地每天出新题,任劳任怨地接受蔡邕的压榨。

只是童子们多有滥竽充数者,或是只知死记硬背,融会贯通可能有些强人所难,但起码要有自己的思考,不然这样的童子在郑玄心中称不上神童之名。

话说回来,郑玄是有资格这样评价的,他小时候没成为童子郎是因为家境不好没机会,谁年少时不是个神童呢!

童子郎这边进展不顺的情况蔡邕是知晓的,这天,他安排好太学生们的入学考试,就来到了郑玄这边看看情况。

童子郎的考核也已经接近尾声了,与还需要发榜的太学生考试不同,童子郎因为参与人数少,现场便可定下去留。

蔡邕到时,见在场所有童子都在伏案书写,唯有一人端坐,闭目养神,面前的笔墨纸砚都已经收起了,且并未因为他的到来而改变姿态。

光是这一点,就与其他孩童拉开了差距。

蔡邕来到郑玄身边,但后者都没抬头看他,他也不在意,顺势看起了郑玄面前的答卷。

这一看,他登时明白了原因。

好一会儿,蔡邕才想起留意答卷的一侧——琅琊诸葛亮。

此人之才,不逊王粲。

蔡邕又看向诸葛亮,他的年纪比王粲还小啊!

未久,答题时间已经结束,趁着房间内收卷的嘈杂声,蔡邕小声对郑玄感慨道:“以前,我打算将我的藏书送给仲宣,而今却得纠结了。”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