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2章 【劝说加盟】(2 / 2)

总之,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。

一旦错过了,那后面可能花十倍、百倍的成本都很难追回来。

上辈子有家公司,一年上千亿的研发投入也才在几个细分领域有所收获。

之所以成本这么高,一来是因为历史的欠账太多,投入回报不成正比。

原本在这个时代投入一份成本,可能就能带来十份收获。而那时,投入十份成本,才可能带来一份收获。

二来时代变了,研发的成本更加高昂。

物价、人力、技术、验证、应用,细分环节更复杂,缺少积累的情况下,需要短期多次迭代,成本叠加起来更巨大。

而如今,少走弯路的机会摆在眼前,彭万华觉得他应该要做点什么。

摆在他面前的,有两大需要解决的问题,一是如何忽悠,哦不,是劝说倪洸南加盟。二是合理合法的资金来源问题。

彭万华思路逐渐清晰。

他继续侃侃而谈道:“倪老师,如今国内的现状您应该很了解,一来各个研究所都很缺钱,不知何时开始流行造不如买、买不如租的调调,而且上面对这块的投资逐渐缩紧,很多研究所都开始自谋出路。

二来整个电子行业一盘散沙,除了大型机有所成就之外,民用小型机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标准,这都是在国外产品没有进入国内的情况下,勉强还能生存。

真到哪天国内市场放开,所有的品牌估计在国外品牌的冲击下一冲即散,整个民族的电子产业都将损失惨重。”

彭万华可不是在危言耸听,事实上,前世的确发生如此惨像。

1992年国家对计算机进口管制放开,1993年西方国家向国内出口计算机禁令失效,供需双方达成一致,国外品牌疯狂融入国内,国内厂家溃不成军。

以巨人集团为例,这家在1992年还是电脑行业的龙头企业,结果一放开,便被冲倒了。

b很高傲,一台电脑在国内售价三万多,你爱买不买。

要知道,当时的人均年收入才三千多块,一台电脑要普通人十年不吃不喝才能买到!

倪洸南听到这些话,表情逐渐变得严肃。

以前他沉溺于技术研发,只顾埋头赶路,无暇仰望星空,对整个市场没有很明确的洞察。

现在听到彭万华这番分析,顿时觉得有股危机感。

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,不仅在社会风气和舆论上影响我们的判断,还试图冲击我们的市场,最关键的是我们自己的产业还很不成熟。

在西方这些成年大汉面前,国内计算机产业就如同小学生,毫无招架还手之力。

想到这,倪洸南更感觉困难重重,时不我待。

他抬头看了一眼彭万华,见他虽然嘴上说得严重,但表现镇定自若,似乎并不慌乱,便心中好奇:“万华,看你成竹在胸,似乎早有对策?”

见他如此有想法,倪院士也不喊他小彭了,亲切地喊了他万华。

“是的。”彭万华点点头,继续道:“众人拾柴火焰高,即便您在某些方面取得一些突出研究成果,但整个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力量才能起到推动作用。

我们电子系主任老徐申请了个课题,专门用来研究的国产化,是电子设计之母。

加上您在计算机领域的研究,如果能给我们一些指导的话,我们在前端软件、硬件设计和后端生产制造形成合力,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,那样是最好不过了。”

倪洸南见他愿景如此宏大,和自己的想法有些不谋而合,顿时陷入思考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