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73章 人口与日本(2 / 2)

在河南直接还了两倍的田产,而且都是好田,前两年还有免税政策,又免费租借耕牛给移民百姓耕作之用。

&;=&;&;&;如此多管齐下,两淮百姓虽有不满,却都不敢多说。

直到今时,随着朝廷围着黄河数个河段,修筑堤坝,疏通河道沟渠,整个两淮已经好多年都没被黄河水患淹过了

了不起就一两场小规模洪水,多数还都被新筑的堤坝阻挡,灾害远远不如曾经的黄河决口泛滥。

没了水患问题,两淮地区的人口肉眼可见的增长,就连一度被戏称为“叫花昆山”(每当水患,这里必定被淹没,全县都成叫花子去其他县要饭)的昆山县,近几年也开始发展起了工商业。

每年治理黄河投入的银子,总算是见到了点成效,满朝文武无不盛赞皇帝圣明。

而且普遍都是发自真心,因为黄河水患历朝都是国之大事,治好了黄河,不但名垂青史,也是利国利民。就算单纯以个人角度考虑,这些官员有不少人,家乡都在黄河水患的威胁地域。

黄河肉眼可见的安定下来,他们就算背地里暗骂皇帝是暴君,也不得不称赞一句“过在当代,利于千秋”。

倒是大明新朝的第一位河道总督孙嘉淦,这家伙天天奔波于黄河水道,积劳成疾之下近几年身体愈发不好,皇帝派过去给他看病的御医回报,可能没几年了。

朱怡炅打算等二期工程全面竣工,就正式诏其回京,提调入阁,还得加官(衔)晋爵,也算对得起他这十年来的河道奔波。

却说大明中国又是一年国泰民安,而在海对岸的日本,萨摩藩领地此刻正在酝酿一场浪人暴动。

曾经的萨摩藩因为琉球群岛,被大明军队胖揍了一顿,不仅赔款割地,还彻底丧失琉球群岛这方摇钱树。

岛津家督为了偿还巨额的战争赔款和祖上背下来的外债,不得已通过琉球与中国单方面加大走私贸易量。

也正是因为岛津家的动作太大,才引得其余沿海大名纷纷下场。

而岛津家督这样做也不是没有代价的,虽然靠着近水楼台,得以在走私贸易中获利颇丰,并在五年前终于还清了战争赔款,但同时也让中国这边的书册信息,大量流入到了萨摩藩领地。

对于中国的摊丁入亩,那些浪人百姓可能不懂,可中国皇帝给百姓分田,又免除徭役,释放奴隶,废除贱人籍……所有人都是平等生活在皇帝统治下的百姓子民。

反正书册转译成日文,就是这么个大概意思,然后那些浪人就激动了。

凭什么中国皇帝对百姓和浪人能够这么好,而岛津家却对他们却形同猪狗。

这不是什么距离产生美,更不是对比带来的差距。

从江户时代到倒幕运动,两百年间的日本岛,各藩领地加起来的浪人和农民暴动,足足超过1400多次。平均算下来,就是每年起码要有七次日本百姓,或者浪人跑出来造反。

而且,这个造反密度越到江户时代后期,往往也越密集,组织度也越高。

个中原因就四个字,横征暴敛,还不是一般的横征暴敛。

江户时代的日本百姓,总结起来就是佃农和农奴的混合体。

土地全都是藩主大名的,百姓只能佃耕,但百姓可以将佃耕权力继承给后代,形成永佃田。

然后,有意思的来了,百姓佃耕的土地,不仅要给大名交租子,还要给大名交田赋。

这就是放到中国古代,也是相当炸裂的模式,而且这还只是你要交的税,除此以外还有其它各种苛捐杂税,什么捕鱼、割草、砍柴……通通要交税。

交完了税,还要服徭役,是那种真正的徭役,不是中国古代的民政基建(大部分徭役其实就是民政基建),而且藩主完全不派发一粒粮食。

就算按照中国古代的秦律,修长城的壮男一天都得派发两斤粮食,女子一斤半,要不然民夫早跑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