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50章 盛世如火(2 / 2)

殿上顿时一片欢腾,群臣提起筷子,一个个端碗吃的很快,原来没啥特别滋味的饺子,也仿佛变成山珍海味。

吃完了冬至扁食,接着宫女又端上饭后点心,烘烤熟的面包果(去皮切块了)。

&;=&;&;&;这面包果口感如同面包,尤其烘烤过后更添一份醇香,而且皇帝又跟着介绍面包果的各种优势,与苦木薯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。便是刚刚才拍过皇帝龙屁的王远,也不由感叹道:“繁花着锦、烈火烹油,此前所未有之盛世也。”

苦木薯与红薯一样,吃多了都容易胀气,而且处理不好,就算去毒了也有苦涩味。但即便如此,这也是高产作物,与面包树一样,只要能够推广开来,必定能让人口迅速激增。

人口大幅增长,那可不就是盛世了。

事实上,不用苦木薯和面包树,这些年来大明的人口也一直在保持着稳步增长的趋势。

不仅是改朝换代,将各省土地资源打散了重新分配,还有新政改革与摊丁入亩的全面推行,百姓身上的负担大大减轻。

而且朝廷大搞开海贸易,鼓励支持民间商业发展,农业税比率不断降低的同时,也让百姓获得了更多增加收入的机会。

如此种种,百姓手里有了余钱,自然也就愿意生孩子了。

这么简单的道理,总不会有人不懂(?)。

大明新朝与前明一样,每年各省都会自行搞人口普查。往往都是由乡村先自行统计村民,再集体递交到镇上,由镇长负责统筹报于县里。

大明新朝与前明、满清最大不同,在于有着正儿八经的镇长官吏

编制,官秩从九品,还有对应官服官印。

不要问为什么没有乡长、村长,因为这样一搞,行政成本会瞬间压垮新生的大明朝廷。

除非你不给乡长、村长发工资,那就完全没有意义了。

由镇长联手乡村普查人口,基本上不会有太大错漏。

而正式的全国人口普查,朝廷定下年限为十年一次,要不然算不过来,但中间五年也会随机抽取一块地方进行局部普查,以此推算全国人口变化趋势,应对突发情况。

从今年年末开始,正好是一次局部人口普查,只抽取部分府县推算统计变化。

朝廷今年抽取的多为河南、山西、陕甘等地府县,陕甘被抽到的几个府县,人口恢复的已经差不多,基本达到正常府县水平。而河南、山西则要好的多,尤其河南几座曾经荒芜县城,不仅人口恢复到满清时期,而且还呈现显著增涨趋势。

这还只是纸面上的数据,真实人口肯定只多不少。

毕竟,官府统计之下,总会有百姓习惯性,故意把人口藏匿起来。

至于虚报人口数据,不说地方官是不是嫌脑袋不够用了,这些被挑到的府县,都是皇帝亲自来挑,根本没有任何规律可言。

而且一旦虚报数据,要是财政赋税上对不上,官员一家子都得倒霉,轻则抄家流放,重则直接杀头。

朱怡炅遵循传统,该连坐全族的就连坐全族,这样还能顺便增加移民人口。

说起来,今年早些时候,广南省还真有一位知县被抄家流放,直接流到了藏地开垦戍边。

犯的什么罪嘛……这位知县征发百姓民夫,为地方修路挖渠,还只给白粥榨菜,结果那些被征发的越族百姓,在汉人百姓带领下,直接冲击县衙。

要不是府城那里及时调兵,怕是就得酿成大祸了。

(不用怀疑,我就是在嘲讽白粥榨菜小说……)

事后都察院来巡查审案,一整套下来确信情况属实,知县的确贪污了,直接带队抓人,皇帝、内阁批下的抄家流放。

后世许多人都有刻板印象,认为古代人一定就是常年吃不饱饭,饿到皮包骨,天真的认为白粥榨菜,就能培养死士造反云云。

但凡稍微懂点常识,都该知道,古人也是生物,不是超人,天天白粥榨菜,营养严重不足,哪里还能干的动活?

更别说正常生孩子繁衍后代了,而且许多人以为徭役就一定是修长城、修大运河这些。

真要这些,那都是暴政,百姓早就造反了。

真正大部分徭役,基本就是乡里修条路,挖个沟渠什么的,很多甚至千脆就是民用工程。百姓参加了也是能获利的,只是官府占了大头而已,因为官府不用付工钱,只用付粮食供养。

徭役也是要给粮食的,在秦代就已有严格的律法规定,大明新朝废除徭役的根本,在于官府今后征发徭役,不仅要管吃饭,还要给工钱。

而且,有一些不算体力劳动的徭役,比如门夫等等,官府也不给口粮,但大明新朝却是全都要给钱管饭。

这才是区别所在。

而这些后世的刻板印象,很大程度都是满清的锅,因为只有满清朝廷,才真的有一段持续时间很长,全国范围内百姓极度赤贫,饿殍千里的情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