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61章 掀桌子(赶紧过)(2 / 2)

无论怎么说,他都难辞其咎了。来此任巡抚时,他还想着勤政爱民,然后考评升迁。在这大明新朝一展宏图,却不想摊上这么个烂事。

天知道,他当时刚得知同安官驿的钦差,全被一把大火烧死,心得有多凉!

利令智昏,不外如是。

&;=&;&;&;案子从开春一直查到了入夏,东南沿海府县的大小官吏,几乎去了五分之一。

沿海市舶司更狠,三分之一都没了,加起来砍头的,起码得有几百人,再三族亲眷流放下来,几乎快要破万了。

因为流放的罪官亲眷实在太多,内阁建言法外开恩,从轻发落。

皇帝批驳:“不准!”

这只是正常的走流程,不过朱怡炅还是听从了内阁的建言,将流放地稍作修改。

不要误会,藏地还是要流放的,只是从中分出三分之一,去黑龙江都司,要不然藏地一次性流放上万人,高原气候可能容易兼顾不过来。

同安官驿走水案引出的内鬼也查出来了,有两人,分别隶属商部和都察院。

其中一人是商部主管沿海市舶司的海关司郎中,因为查的是沿海市舶司,商部不可能置身事外,便得到消息,提前通风报信。另一人则官职更低微一些,只是都察院的司狱司,从九品的小官而已。

前者本就是从户部分出,与市舶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后者比较扯淡,居然只是收过海商的好处,通知的也是与市舶司勾连的海商。

仅这一次的海关清查,就暴露出了不止一个问题。首先新成立的商部,看似是崭新的部院,但本质就是户部分裂职权下的产物,内部早已腐朽不堪。

这并非陈济、蒋成章他们的问题,全在于大明新朝立国已经超过十年,国势渐趋稳固,而且沿海走私本就属于历史遗留问题,市舶司就算真的清廉,也会逐渐腐化。

商部新设,权威职分不明,更是为市舶司的迅速腐化提供了条件土壤。

当然,该申斥责罚,还是要申斥责罚,陈济新晋入阁,什么都没干,就被皇帝下旨先申斥了一通。

蒋成章亦是如此,好在二人官职并未变动。

只是,这也代表没有机会了,这次皇帝看在情分上,只是下旨申斥,还有罚俸三月,但是下次可就没那么好说话了。

而沿海的那些海商,此番被清查定罪的人数同样不少,大多都是偷漏海关税银,只有不到四分之一涉及走私。

偷漏税银的还好说,只是需要限期缴纳三倍罚银,而且还要被沿海市舶司登记在册,今后不得再触及海贸行业,但内地的却是不受限。

内地不受限,意味着可操作空间,比如跟其他海商合资,由对方主导海贸,自己出钱出人脉技术。

这也能促进沿海的商业进一步发展,遏制海贸商业垄断,也算是规则内允许的违规。

而剩下那些涉及到走私的,可就麻烦大了。

不用说,该抄家的抄家,该流放的流放,因为流放人员不够多,所以也不用指望去黑龙江都司了,直接全部打包流放藏地。

黑龙江都司虽然偏远苦寒,但好歹也移民开垦了几年,那里现在已沿河出现不少汉民村庄(都是流犯),土著也更加友好,最主要的是还没有麻烦的高原反应。

可藏地就不同了,这些流犯全是头一批,去了不仅人生地不熟,只是高原反应就够他们喝一壶的了。

没有办法,单单以大明……甚至全世界现有的医疗交通水平,高原气候就是无法逾越的鸿沟,储备藏红花也没用,这东西只能缓解高原症状。

可以想象,这么多江南人去了藏地的高原,不知得有多少人病倒,又有多少人客死异乡。

沿海地区,一片哀嚎,但内地的那些豪商巨贾却是开心了。

这些人老早就对海贸之利,眼热的很,只是上船太晚,早就没多少空位,而沿海海商为了独占海贸利润,更是联起手来进行半垄断,内地豪商有钱也难上船。

不过现在不一样了,沿海市舶司因为这次的海关大案,被朝廷强行撕开一道口子。

这口子深的,足以让很多内地豪商趁机入局,这些商贾纷纷将埋在地窖里的银子挖出来!

不要觉得内地豪商就没有银子了,你见过几十万两白银,长期埋在地窖里,然后一挖出来就集体氧化变色的场景吗?(巧了,我也没见过)

厦门港作为大案的核心,倒是不会因此一蹶不振。

毕竟厦门可不是汕头,它不仅是重要的海贸港口,还是台海重镇,战略要冲。

只这一点,厦门就不会衰落,也不可能衰落,除非大明把台弯给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