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97章 满汉一家(2 / 2)

沈文镐实际也没有太好的法子,这刘儒汉虽然建国称帝,但其部下就是个草台班子,文官系统还好,基本继承了满清的那套官僚行政班底,又强行吸纳了一些地方上的年轻士子。

可是武将就成一锅粥了,还是红豆绿豆粥,乱的不能再乱。

刘儒汉虽然称帝,却并非按照正统王朝来算,反而是加入了浓厚的宗教主义色彩。

&;=&;&;&;尤其是刘儒汉的军队,更是以八卦教核心教义来练兵,还吸收了一些乱七八糟的宗教理念,现在就是个大杂烩。

这样练出来的军队,好处就是士兵们打起仗来悍不畏死,坏处就是军队全靠宗教信仰支撑。

而且刘儒汉靠宗教军队起家,这就导致刘儒汉麾下的宗教武将权力极大,几乎等同于绝对听命于刘儒汉的军头。

唯一好处就是刘儒汉不用担心会有贪官了,因为他麾下的文官被宗教武将无限压制。要贪也只能是宗教武将们贪,就连刘儒汉自己都看不上这些曾是满清降官的文官。

从某种角度来看,刘儒汉真的太像后世的洪秀全了,都是宗教起家,起家以后都迅速腐化,军队内部也是山头林立,宗教化严重。

唯一区别就是,洪秀全好歹得到了罗马教廷认可,而且刘儒汉本事明显没人家大。

沈文镐沉吟片刻,说道:“皇上,既然大战难免,而今也只有迎难而上了。”

刘恪说道:“我就说嘛,那明国也没什么可怕的,他们敢来,那咱们就敢打,总不能束手就擒,让那姓朱的拿刀砍咱们的脑袋吧?”

刘儒汉呵斥道:“住口,听丞相把话说完。”

沈文镐说道:“殿下适才说的不错,明国大军来攻,我大汉不可能束手就擒,唯有一战。只是,就算要战,也不可我大汉独自为战。”

刘儒汉似乎猜到:“丞相的意思?”

沈文镐说:“皇上,而今天下时局,正如昔日三国对峙,明国皇帝便如曹魏,我大汉正如蜀汉,若要对抗强魏,需找一个、两个吴国为盟,才能共图天下大业。”

刘儒汉有些迟疑:“丞相这是要朕与满清合兵,可若真如此,天下人会如何看朕?”

沈文镐义正言辞:“为天下大计,些许骂名,何足挂齿?”

刘恪这时似乎突然学聪明了,也跟着劝道:“是啊父皇,沈丞相说的没错,为了天下大计,就算与满清合作又怎样,您又不是没对满清那位鞑子小皇帝称臣过。”

好嘛,这话说的,完全把刘儒汉的脸打的啪啪响。

若非刘儒汉现在年纪大了,不太可能生儿子,早晚得被这儿子给气死。

刘儒汉本就只是碍于脸面,现在沈文镐给了借口,那自然是顺坡下驴:“既如此,朕便担些骂名又何妨?只是……满清当真会如我们所想,配合出兵?”

“皇上为大事而不惜个人声名,实令微臣佩服。”沈文镐先拍了个马屁,随后这才说道,“不过皇上也无需忧心,山西一旦落入明国手里,对他们而言便如唇亡齿寒。一如昔年蜀汉被灭,吴国根本挡不住晋军。而且,当务之急,不单是要遣使向满清请兵,还要遣使南京,与明国皇帝称臣求和。”

刘儒汉想也没想,便点头道:“此应有之义,朕这便亲笔书信三封,遣使辽东、西安、南京。”

沈文镐又说道:“不仅要对外遣使,内部也要即刻息兵罢战,不求立刻休养生息,也不可再让形势进一步恶化。”

刘恪插嘴道:“可是丞相,那些地方上不听号令的军头该怎么办?”

沈文镐说道:“那便顺势封他们为知府、知州,只要得了好处,他们便不会轻易投降明国。而我大汉敌人只有明国皇帝,这些地方上的军头都无需在意。”

头有点疼,不会阳了吧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