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3章 册立太子(2 / 2)

满朝文武可以为了政治目的,请求皇帝纳一个瑶妃,但却绝不可能允许这个瑶妃的孩子入继大统。

&;=&;&;&;这并非歧视,只是单纯政治考量。

朱怡炅认真思量一番,随即提笔批复:“可。着礼部尚书林景裕全权着手安排册立典礼。”

太子乃国家储君,册封太子的典礼肯定要由礼部来筹办。不仅要筹办,还要宣发天下,将典礼办的漂漂亮亮。

天下人也确实需要这么一个太子,来进一步稳固人心。

好事成双,工部尚书李伯逊上奏,南京紫禁城终于重修完毕。

历时一年多,本来没这么快的。主要还是开海以后,户部手头上有余钱了。

而且南京紫禁城这时也没有完全毁坏,地基、大部分城墙都还在,只需拆除外围那些乱七八糟的满城。

而被康熙拿去修庙的龙柱、琉璃瓦片这些材料,重新拆回来就可以继续使用,这些东西都结实得很。

大明没有设立钦天监,所以还是由礼部来执行。先勘定一个黄道吉日,再由礼部着手安排典礼仪式,皇帝一家就可以正式搬去紫禁城居住了。

朱怡炅搬去紫禁城前,礼部这边还得安排人手,提前搬去宫中洒扫。

而且,皇帝要搬去紫禁城,那随行宫女自然不能还是原来那个规模。要不然肯定会人手不足,还得继续招募宫女,尤其是能干活的健妇。

这招人的钱理所当然是由户部来出,包括皇帝入住紫禁城,此番册封太子的仪式大典,这些也都是户部来出钱。

朱怡炅只草拟了一道旨意:“交予内阁批复。”

内阁。

王礼看到皇帝要求户部拔款的谕旨,没啥反应,果断签下大名,随后再由另外三位阁臣依次签字。

四人都签过,王礼这才收尾签发皇帝谕令。

朱怡炅早在建制之初,为了防止以后国库、内帑财政混乱,就提前将两边的财政权力进行过划分。

至后来南京称帝,正式完善建制,对朝廷掌握的盐、铁、海贸等税收财政都进行过进一步细分。

每年朝廷的中央财政税收,不包括海外领土的财政收入(这个是单独规定),全部要递交一部分到内帑,作为皇室预算。

这一部分内帑初定为90万两白银,比起前明而言已经算是相当节制。而且后面可根据朝廷收入变化进行适时调整。

而国库将皇室预算都递交内帑以后,皇帝便不得再伸手往国库里面拿钱。

此将被定为祖制,防止后人违反!

不仅如此,皇帝陵寝修建、紫禁城修缮、皇帝和太子大婚这些费用,一律也都要国库(户部)来出钱,内帑不会出一分银子。

但同样的,若是皇帝想大兴土木,修建新的宫殿园子用于享受。那国库同样也不用出一分银子,哪怕是皇帝旨意,内阁也有权封驳。

皇帝要想修宫殿可以,那就自己从内帑里头掏钱吧!

这很重要,有没有用是一回事,伱做不做是另一回事。

若真到了百官搬出祖制也拦不住皇帝乱来的时候,那这大明也合该灭亡了。

睡了睡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