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90章 殿试(2 / 2)

因为文章写得太漂亮了,通篇都在引经据典,无论道理还是政治立场,都让人无可挑剔。对北方民政也是侧重于不要扰民,轻徭薄赋,鼓励农桑等等。唯一美中不足就是说的都是大方向,细节略显不足。这也正常,毕竟是新科贡士,没有为官经验,但也相当不错。

&;=&;&;&;至少说的没有一句是错的,文章也写得极好,政治立场也跟新朝倾向,难怪会被评为第一名。

第二名的卷子,应该不是南方人了。

先是一针见血的点出北方民政的问题在于地广人稀,钱粮转运压力太重,应当鼓励百姓自行屯垦,同时将南方多余人口迁入北方。

说的虽然都是大明在行的政策,但却进行了适当补充,算是在查缺补漏。不如第一名的磅礴大气,不过政治倾向没错,倒也可称得上优秀了。

“嗯。”

朱怡炅微微点头,科举选的都是新人,不可能太过严苛。而且这第一、第二的见解还不错,观政学习几年,应该就能独当一面了。

朱怡炅提笔勾了圈,继续往下阅卷,后面几名就有些不尽人意了。

第三名通篇都在写大道理,第四名更直白,拐着弯给皇帝歌功颂德,突出一个政治正确。

刘统勋这次总算挤进了前十,文章排在第九名,不再是内阁照顾北方考生。

殿试也可以算是面试,考的本就不是学问,而是考生的政治立场与皇帝和阅卷大臣们合不合的来。

阁部大臣们立于殿下,脸色有些尴尬,因为皇帝不给面子。

按照殿试规则,阁部大臣选出的名次,一般皇帝不会驳回。至多也就是看到喜欢的试卷,钦点为状元。

比如宋徽宗钦点儿子为状元,直接打破了殿试不能作弊的传统。

皇帝这么一会儿下来,早都已经阅卷到十名开外了,而且前十名里,只勾了几个圈,这是对阁部推选的名次不满意啊!

两百名殿试试卷,朱怡炅阅卷半天,才算看的差不多。虽然没看完,但后面基本不用再看,因为一百名开外,基本写的就有些让人看不下去了。

朱怡炅将自己看到最好的几篇再度阅卷一遍,这才提笔定下前三名,说道:“嗯,便在此拆封填榜吧!”

这是礼部尚书林景裕的工作。

林景裕上前将糊名从第一名开始拆开,同时张口宣布:

状元:陈弘谋,广西临桂人。

榜眼:刘统勋,山东诸城人。

探花:高登举,江西吉水人。

刘统勋这个山东士子,居然考上了榜眼。

这并非超常发挥,而是先前朱怡炅的考题太不当人。

至于状元郎,朱怡炅原本没听说,现在却是记住了。

因为这个陈弘谋的文章立意非常直白简单,就突出俩字,务实。明显是体会过民间疾苦,所以才能根据北方情况,因地制宜,状元名号实至名归。

历史上,陈弘谋就是农民出身,甚至没钱去考科举,还是当地地主资助,而且陈弘谋为官,辗转各地,施政治民都会因地制宜,尽量找出最合适当地的政策。

最重要的是,陈弘谋鼓励商业,认为应该保障农业经济的基础上,尽可能发展市场商业,实现地方脱贫。

另一个时空的雍正元年,陈弘谋从会试两百多名,一举考到了殿试第九名,这还是其身份拖了后腿,可见其才能。

阁部大臣们相顾无言,又早有准备。

开国皇帝便是如此,当年老朱也是钦点了前51名进士,还顺带把无辜的考官全部凌迟处死。

拆封填榜没花多少时间,林景裕写完皇榜,又开始写传胪帖。

宫中女官将皇帝大印端来,让朱怡炅在皇榜用印,这皇榜就算是具备效力了。

之后便是按流程来,皇榜送到奉天殿,交给专门负责此事的礼部官员,传胪帖则送至鸿胪寺官员手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