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21章 边打边议(1 / 2)

昌平在京师北面,距离京师并不远。

延答发动大军朝昌平进攻后不久,斥候就把消息送进了京师。

对这则消息,京城的大部分勋贵们诧异之余,还多了几分了然。

之前就猜测秦渊的行为会惹怒延答,现在事情得到了验证,延答都要刨皇帝祖坟了。

虽然刨的不是他们的祖坟,但想到景历帝会因此震怒,勋贵们的心里也多了几分惶恐,猜测着朝廷下一步的行动。

当然,在议和派那,这个消息无疑是让他们高兴的,觉得景历帝的心思指不定会再度向议和偏移。

在这些人心里,费那么大的劲打退鞑靼根本没有必要,即便鞑靼退走了,他们以后难道就不会骚扰边关吗?

答应延答的条件,才是最快让他退兵的方法,而且比掀起大战省时省力的多。

而景历帝知道这则消息的时候,怒而摔了手边的茶盏。

内阁众位阁员和姜开成再一次被喊进了宫中。

进宫的路上,杨和谦为此忧心忡忡。

他觉得秦渊拦不住延答,但他还是想要秦渊试一试。

毕竟如今的秦渊是太子最后的希望。

不过他清楚,吕兴文作为议和派或许不这么想。

等会在景历帝面前争执起来,若真让景历帝改变了主意,同意议和,那太子这最后的希望都要灭了。

思及此,杨和谦不由冲着吕兴文道:“吕阁老,时事多艰,国难当头,延答行事如此嚣张,我等若再伏低做小,那朝廷真要颜面扫地了,如今天大的事,我们也得共同进退。”

吕兴文没有接话,只是望着养心殿的门匾。

杨和谦见此情况,只得叹了口气。

众人由冯安传唤后进了殿内。

吕兴文一直是坚定的议和派,不过之前景历帝听从了姜开成的建议,非要让秦渊领兵出战,他也没法说什么。

现在有了机会,他哪里管杨和谦之前的话,第一个站出来:

“皇上,延答此举是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。若真被他攻破昌平,破坏了诸帝陵寝,陛下无颜见列祖列宗,臣等也无颜见先帝,可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拦得住延答,又能靠什么拦得住延答?

如今瑞王手上兵力不过四万,对上延答的大军胜算寥寥,而延答索求无非钱财与通贡,臣以为,还是得继续先前的策议,先答应延答的条件,让其退兵才是最为紧要之事。”

杨和谦还没说话,姜开成先一步站出来了:“皇上,如今瑞王爷好不容易赢下了一仗,军中士气大振,若在此时同延答议和,岂不长他人士气,灭自己威风?勤王之师不出十日便能陆续到达,届时同延答并非不能一战。”

吕兴文自然不同意:“人到了,粮呢?延答在京畿抢掠,收获颇丰,而户部的粮草还有多少,能不能支撑这么多勤王之师同延答的人鏖战?”说到这,吕兴文不由转向杨和谦:“杨阁老,你管着户部,这事你比我清楚吧?”

话头都递到杨和谦这了,他自然得说话,但吕兴文所说他的确没法否认:“皇上,户部的粮的确不多了,能支撑住京师的守军已是不易,若半月之内延答再不退走,情况的确不乐观。

但臣已发急递让山东、河南与南直隶这几个还算富裕的地方火速调粮运往京师,延答行事嚣张,若战败而降,那朝廷好歹也尽了力,对得起天下百姓,若不战而降,朝廷才是真的颜面扫地。”

国库亏空,不代表地方不富裕,这是两码事。

朝廷和地方,有时候要分开来看。

现在的问题是那几个地方的粮什么时候能到,而鞑靼会不会同他们鏖战。

现在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两难之题。

打不赢,真让延答破坏了陵寝,朝廷颜面扫地。

而不去打,直接同延答议和,朝廷同样颜面扫地。

至于打赢……那的确太难了。

礼部尚书祝明自打进来之后一直在旁沉默,此时才出声道:“皇上,依臣之见,此战必须打,瑞王爷既然已领兵出战了,没有让他马上回来道理,反正自古以来议和都是边打边议。

瑞王爷在前面打,臣以为议和的事,可依照吕阁老之见,由大同出面同延答周旋,若能拖住延答,我们的胜算与筹码则多一分,若不能,再答应延答的条件也行。”

景历帝对他这答案还算满意:“不错,老成谋国之言。粮都调了,兵都出城了,的确没有理由在此时毫无顾忌的议和。

传朕旨意,让秦渊一定要拦住延答,无论如何,昌平不能有事。至于议和,祝明,你领着礼部,要做好议和的准备,前方则由梁左出面,他是宣府总兵,戍边多年,熟悉鞑靼的情况,让他与延答周旋。”

“臣领旨。”

*****

贺临作为礼部的郎中,议和的事情要由礼部准备,而朝廷关于此事的决策,她很快也知道了。

其实她跟祝明想一块去了。

从一开始,贺临就没想过秦渊必须一路赢下去。

如果只是把鞑靼赶走,却不答应他们的条件,他们也会继续骚扰边关。

除非把这些鞑靼军全部围剿在京畿。